DSC01568.JPG DSC01558.JPG DSC02503.JPG DSC02496.JPG DSC02319.JPG

深藏於地底的羚羊峽谷,從地面上乍看之下,只不過是一道極深的裂隙。峽谷內有寬有窄,最窄的地方僅能容許一人側身過去;她的波紋細細密密的,如同細沙一般,經由流水日積月累的刻畫、雕琢,呈現出另一種極具神韻的波動;沒有陽光時,峽谷是一片灰黑,但當陽光一灑進這條裂隙,便是其最美的時刻。陽光靜靜的踏入,喚醒了沉睡的谷底,經由無數的折射,使岩壁撲上了嫣紅的腮;一束陽光從峽谷頂縫穿透而下,隱隱約約之中似乎真能看到天使隨著光束一同飄下;波紋有意無意的隨著光影變化,似乎也緩緩流動起來。我想旅人若進入了這羚羊峽谷,或許會懷疑著自己是否進入了童話故事,否則怎麼會真有如此的美景存在於世上呢!

羚羊峽谷(Antelope Canyon),是世界上著名的狹縫型峽谷之一,也是知名的攝影景點。其位於美國亞利桑納州北方,最靠近的城市為佩姬鎮(Page, Arizona),屬於納瓦荷原住民保護區。羚羊峽谷在地形上分為兩個獨立的部份,稱為上羚羊峽谷(Upper Antelope Canyon)與下羚羊峽谷(Lower Antelope Canyon)。

是誰第一次發現羚羊峽谷的記錄已不可考。據納瓦荷族的歷史傳述,該地過去是叉角羚羊棲息處,峽谷裡也常有羚羊漫步,這也是此峽谷名為羚羊峽谷的由來。老一輩的納瓦荷族曾將此地視為靜思與大靈溝通的棲息地。

羚羊峽谷如同其他狹縫型峽谷般,是柔軟的砂岩經過百萬年的各種侵蝕力所形成。主要是暴洪的侵蝕,其次則是風蝕。該地在季風季節裡常出現暴洪流入峽谷中,由於突然暴增的雨量,造成暴洪的流速相當快,加上狹窄通道將河道縮小,因此垂直侵蝕力也相對變大,形成了羚羊峽谷底部的走廊,以及谷壁上堅硬光滑、如同流水般的邊緣。

今日羚羊峽谷是納瓦荷原住民保留區內的主要觀光收入來源,來訪的除了觀光客外,還有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攝影玩家,在此峽谷中要拍出良好的攝影作品相當困難,由於光線只從峽谷上緣進入且谷壁表面不平整,造成許多反光,攝影光圈相當不容易調整(通常需加大到10EV以上),有時細心調整所拍攝出來的作品,可能還不如隨手補捉的光影來得迷人。

上羚羊峽谷
上羚羊峽谷在納瓦荷語中稱為「Tse bighanilini」(意為「有水通過的岩石」)。由於谷地較廣,且位於地面上,所以是遊客最多的部份。要進入上羚羊峽谷,由於地形限制,在入口處必須停車步行在沙地上約兩哩,過去保護區允許私人的四輪傳動車進入,現在所有的遊客都必須搭乘保護區的大型四輪傳動車,而且也取消了步行的許可,以免遊客在烈日下步行發生意外。上羚羊峽谷的入口不是很明顯,遠遠看去只有一條很細的裂縫,進入峽谷後,某些地方可能相當陰暗,沒有光線直射到地面上,岩壁高聳約有20米,總長約150米,攝影師進入此區通常需備有腳架和閃光燈,由於遊客眾多,想要拍到一束日光射入和無人的景觀,需要一些耐心。

下羚羊峽谷
下羚羊峽谷在納瓦荷語中稱為「Hasdeztwazi」(意為「拱狀的螺旋岩石」)。整年中約有九個月不會開放。位於地底下,需要爬金屬樓梯深入地底,中途還可能需要靠一些繩索才能走完下羚羊峽谷,由於其進入的難度比較高,遊客較少。但攝影師較常在這邊取景。下羚羊峽谷入口僅有一人寬,與地面同高,遠看無法辨識。進入後急降約50米,總長非常的長,一般遊客只被允許走到中途點。下羚羊峽谷的谷地變化較多,某些通道不足人高,遊客可能會碰撞到頭部。

暴洪意外
上與下羚羊峽谷的參觀都需要由納瓦荷族導覽引領。有時也有遊客單獨進入峽谷,在1997年8月12日,下羚羊峽谷中有12個遊客沒有納瓦荷族導覽引領進到峽谷中,其中有七位法國遊客,兩位美國遊客,還有英國遊客和瑞典遊客。
當天峽谷所在地僅有零星的雨點,但在10英哩的上游下了約1.5英吋的雨量,僅下了15分鐘後,雨量降到0.75英吋。在降雨後30到45 分鐘內形成了暴洪,並直接沖到了下羚羊峽谷中,這12位遊客在谷中避之不及,被突然出現的暴洪沖走,其中有兩位的屍體一直沒有找到,研判是被沖到峽谷之外。最後僅有一位28歲的美國遊客生還(被搜救隊發現他被卡在岩架上)。
羚羊峽谷區域的暴洪不一定在下雨時出現,有時在遠方的上游忽然下了一陣雷陣雨,就有可能急沖至下羚羊峽谷中。後來下羚羊峽谷中就增設了許多鐵梯、安全網與繩索,以防意外再度發生。關於下羚羊峽谷是否要開放尾端步行的部份,也因為此意外而有眾多爭議。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喵女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